联合培养——教育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1543

 (学前教育045118)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 、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 、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 、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 2 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其中学位基础课 12 学'分,专业必修课10 学分,专业选修课6 学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8 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活动的实践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姐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幼儿园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幼儿同或幼儿教育教研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幼儿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 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教研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他

      非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或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不计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

  (一)公共学位基础课 (12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2400001

政治理论

36

2


2400002

外语

36

2


2400003

教育学原理

36

2


2400004

课程与教学论

36

2


2400005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36

2


2400006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36

2




(二〉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04104511801

学前课程改革研究

34

2

2

004104511802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34

2

2

004104511803

学前儿童游戏

34

2

2

004105411804

教育测量与评价

34

2

2

004104511805

儿童早期学习与教育

34

2




(三)专业选修课 (3门课,6 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04104511806

幼儿语言认知发展与教育

34

2

1

004104511807

幼儿社会性与情感教育

34

2

2

004104511808

幼儿审美与艺术教育

34

2

2

004104511809

幼儿身心健康与教育

34

2

1

004104511810

幼儿教育管理与法规

34

2

2



(四)补修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1

学前教育原理




2

学前教育课程




3

发展心理学




4

美术




5

钢琴




6

舞蹈




7

声乐







实践

教学

幼儿园教育实习


8

3

蔡迎旗等

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

34

2


张莉等